电化学循环水优化减排系统
电化学循环水阻垢系统是一种利用电解原理,主动诱导水中的成垢离子在特定电极上提前析出,从而防止它们在换热器、管道等关键部位结垢的物理水处理技术。其核心原理基于电化学过程和溶液化学。
电化学循环水阻垢系统是一种利用电解原理,主动诱导水中的成垢离子在特定电极上提前析出,从而防止它们在换热器、管道等关键部位结垢的物理水处理技术。其核心原理基于电化学过程和溶液化学,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关键步骤:
1、电解水反应(核心驱动):
系统包含一个或多个电解槽,槽内安装有阴极(通常为金属如不锈钢)和阳极(通常为惰性材料如钛镀贵金属氧化物)。
当对电极施加低压直流电时,在阴极和阳极分别发生电解水反应:
阴极反应 (还原反应): 2H₂O + 2e⁻ → H₂(g) + 2OH⁻
产生氢气气泡。
产生氢氧根离子,导致阴极附近溶液的局部pH值显著升高(可达10-13)。
阳极反应 (氧化反应): 2H₂O → O₂(g) + 4H⁺ + 4e⁻ 或 4Cl⁻ → 2Cl₂(g) + 4e⁻ (如果存在氯离子)
产生氧气或氯气气泡。
产生氢离子,导致阳极附近溶液pH值降低。
2、局部高pH环境诱导成垢离子析出:
循环冷却水中主要的成垢物质是碳酸钙。
碳酸钙的溶解度对pH值非常敏感。随着pH升高,其溶解度急剧下降。
在阴极附近形成的高pH区域,为碳酸钙的过饱和和结晶析出创造了极其有利的热力学条件。
水中的钙离子和碳酸氢根离子在高pH环境下发生反应:
Ca²⁺ + HCO₃⁻ + OH⁻ → CaCO₃(s) ↓ + H₂O
同时,其他硬度离子(如镁离子)也可能形成氢氧化镁等沉淀。
3、目标沉淀(可控结晶):
析出的碳酸钙等垢晶体,主要附着在阴极表面形成一层松软的垢层,或者以悬浮颗粒的形式存在于水中(随后被系统过滤或排污排出)。
关键在于,这个过程是受控的,沉淀被刻意诱导在牺牲性的阴极(或特定设计的反应腔)上发生,而不是在价值高昂、难以清洗的换热器管壁或管道内壁上形成坚硬致密的水垢。
4、副产物与水的净化:
阴极产生的氢气: 通常无害,以小气泡形式逸出系统。
阳极产生的气体(O₂或Cl₂): 氧气影响较小;氯气具有杀菌灭藻作用,是电化学水处理的一个额外优势(提供持续的非化学氧化剂消毒)。
降低成垢离子浓度: 随着钙、镁、碳酸氢根等成垢离子不断在阴极附近析出并被移除(通过刮刀、反冲洗、排污等方式),循环水主体中的这些离子浓度降低,从而大大降低了它们在换热器等关键设备上结垢的趋势。
破坏已有垢层(间接作用): 系统运行时产生的微电流、气体扰动以及改变的水化学环境(如pH波动),可能对系统中已有的疏松垢层有一定的松动和剥离作用。
电解槽/反应器: 核心部件,包含阴极和阳极。
直流电源: 提供电解所需的低压直流电。
循环水泵: 驱动水流经过电解槽和整个循环系统。
控制系统: 监控水质参数(如电导率、pH)、控制电流电压、管理排污和清洗周期。
排污/过滤装置: 定期或自动排出富含沉淀物的浓缩水或悬浮固体,或通过旁滤去除悬浮物。
刮垢/清洗装置(可选): 用于自动清除附着在电极上的垢层。
环保: 无需或大幅减少化学阻垢剂、酸的使用,减少化学药剂储存、运输和排放风险。
节能: 保持换热器无垢高效运行,降低能耗;减少排污量(因浓缩倍数可提高)。
节水: 允许更高的循环水浓缩倍数运行,减少补充水量和排污量。
杀菌灭藻: 阳极产生的次氯酸等氧化剂提供持续消毒作用。
自动化程度高: 易于在线监控和自动控制。
综合运行成本可能更低: 长期来看,节省的药剂费、水费、能耗费、维护清洗费可能超过设备的投资和电费。
施加直流电 → 阴极电解产生OH⁻ (局部高pH) → Ca²⁺ + HCO₃⁻ + OH⁻ → CaCO₃沉淀 → 沉淀附着在阴极或形成悬浮物 → 通过排污/过滤移除沉淀物 → 循环水中成垢离子浓度降低 → 换热器/管道结垢风险大幅下降 ↑ 循环水 (含Ca²⁺, Mg²⁺, HCO₃⁻等) 持续流经电解槽
简而言之,电化学循环水阻垢系统通过电解作用,在特定位置(阴极)人为制造一个高pH环境,强制将水中易结垢的钙、镁离子以碳酸钙、氢氧化镁等形式提前、可控地沉淀下来并排出系统,从而保护了主要设备免受结垢困扰,同时兼具一定的杀菌作用,是一种高效、绿色的物理阻垢技术。